查看原文
其他

中轴线上的农耕文明|先农坛——从皇家耤田到农耕文化博物馆





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农为本。”


从华夏文明诞生的第一天,“种地”这件事就成了炎黄子孙的统一爱好。


现代人城市生活过倦了,于是去“劈柴喂马,田园牧歌”。古代人当官当烦了,于是去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,每年都会有“种地”的固定节目——耕耤礼。


当然,毕竟是皇帝“种地”,仪式感必须拿捏住,不是随便一个园、一座山都行。皇帝有自己专属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就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先农坛内。



立夏时节农事忙,《国语·周语》云:“民之大事在农。”我国自古以农立国,极重农事,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,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。

1

先农坛的耤田故事


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。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,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始建至今,已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。


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,坛庙建制“悉如南京旧制”。他规定,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。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,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。先农坛内设观耕台,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,这就是俗语“一亩三分地”的由来。



2

各地推广建先农坛


雍正时期把耕耤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,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。雍正向全国发出谕旨,颁发《嘉禾图》,同时诏令全国州县府卫所,“各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,以四亩九分为耤田,即于耤田之后建先农坛”,守土官员须率属“按九卿制行耕耤礼”。


雍正五年(1727年)以后,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先农坛。国家图书馆藏有顺天府涿州房山县“鼎建先农坛碑碑文”拓片,详细记述了雍正七年该县建成先农坛及坛域的情况。关于全国各地先农坛的建制记载,在清代方志中随处可见,而且作为一方地名,至今仍保存在一些县市的街区名称中。


   《祭祀先农图》


祭祀先农行耕耤礼的推行,对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以及民俗民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。有两幅宫廷画描绘了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的活动,其中《祭祀先农图》藏于故宫博物院,《亲耕图》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。


《亲耕图》


乾隆皇帝更加热衷亲行率耕,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,在位60年中有28次亲行耕耤。与此同时,他还坚持到丰泽园和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行演耕礼。乾隆留下了许多诗文与耤田有关,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三月耕耤礼后,写下:“司农京兆进犁鞭,黄道迎南直似弦。恭己倡民宜用慎,却思将事隔经年。”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祭先农礼成后,又作诗一首:“栏辉白玉望耕台,帝耤今年礼倍该。恰值青郊一犁足,惠风和拂晓云开。”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他最后一次亲耕先农坛,亦留诗一首,可看作他对亲耕耤田的总结:“廿七承明祀,八旬近次年。及兹能执礼,于是尽心虔。兴谷功垂古,绥丰惠助天。”此次亲耕耤田礼成后,乾隆将这些御制诗文收录到了《劭农纪典》中。



现在这“一亩三分地”种如何?


北京古代建筑博物在线上推出了数字资源库,与市民分享文化知识和有趣的故事,让我们来看看研究馆员郭爽对先农坛这“一亩三分地”的讲解吧!





原文作者: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 任超,有删改
来源:北京晚报、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

往期推荐:




文化中轴丨北京中轴线—中国历代古都中轴线集大成者


中轴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| 寻“满”启示:大满你到底去哪儿了?


一步一景一故事丨中轴古建“燕墩”辈分儿最大


漫步中轴丨今晚5:30!和专家一起打卡“中轴遇见博物馆”主题线路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